第36期(111.10) | |
《左傳》訓解商兌三則 | 黃聖松 |
戰後陳千武文學中「歷史創傷」的象徵與衍繹 | 阮美慧 |
鄉愁符碼的多重衍異-余光中遊記裡的中國與台灣- | 陳室如 |
第35期(111.04) | |
從甲骨金文看「瞽」、「万」的文化特色與相關問題 | 張惟捷 |
八卦引伸詞跨域建構初探-以認知情緒以及行為等屬性之聯結為例 | 洪鎰昌 |
《牟子理惑論》的三教融合思維-以身體觀為徑路 | 王岫林 |
第34期(110.10) | |
《左傳》人物名字考論六則 | 黃聖松 |
宋人蘇轍的記病與養生 | 蓋琦紓 |
論王鼎鈞散文言簡意豐、文筆凝煉之形成與意義 | 佘佳燕 |
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以五專一年級國文為例 | 王宏仁 |
論蔣景祁《瑤華集》之編纂要義及輯校價值-以卷二十二為考察範圍 | 許淑惠 |
第33期(110.03) | |
近四十年來《國語》文學研究述評 | 郭萬青 |
文學因信仰而深厚──論王鼎鈞文學理想的宗教式皈依 | 黃雅莉 |
聲音之道──申景濬《韻解訓民正音》及其音學思想 | 王松木 |
〈快嘴李翠蓮記〉的趣味性和嚴肅性──兼與《齖䶗書》相較 | 羅志偉 |
第32期(109.07) | |
【特刊】《唐詩選唐音》的牙音聲母探討――近世唐音觀察之四 | 林慶勳 |
論「喪主」 | 杜明德 |
還原與重讀――以陳澄波(1895~1947)轉化作為兒童文學繪本 | 陳宜政 |
英雄面具下的陰影――從榮格(Carl Gustav Jung)解讀《水滸傳》武松形象的轉變 | 李秋嫺 |
論《皺水軒詞筌》之詞學觀與創作論 | 涂意敏 |
第31期(109.01) | |
有關先秦時期商紂事蹟的演變與戰國楚簡中商紂負面形象記載的討論 | 魏慈德 |
太宰春臺《朱氏詩傳膏肓》之思想主旨探論 | 姜龍翔 |
江戶語言文獻中「中華」意識的消長 | 曾若涵 |
東漢至三國漢譯佛經數詞「二、兩」的用法 | 李柏翰 |
第30期(108.07) | |
《六朝麗指》駢文理論與《文心雕龍》關係之考察 | 溫光華 |
易占與諮商跨領域可能性初探──以王充卜筮觀與後現代諮商概念整合為例 | 洪鎰昌 |
「材質為體,名教為用」──魏晉士人對士族女性性別思維的建構 | 王岫林 |
第29期(108.01) | |
【特刊】《春秋》直書滅華與《左傳》資鑑之史觀──以直書華夏相滅、狄吳滅華為例 | 張高評 |
《左傳》文詞釋讀三則 | 黃聖松 |
大敘述中的罅隙──端木方反共書寫的另一向度 | 郭澤寬 |
戴君仁治《易》之哲學義理思路析探 | 姜龍翔 |
北宋興學與州縣學記之發展 | 郭玲妦 |
第28期(107.07) | |
【特刊】宋人筆記論詩歌之新創自得 | 張高評 |
《左傳》戰爭動員準備時間芻議 | 黃聖松 |
王充卜筮觀之創意―起卦結果之假定意義與創意詮釋 | 洪鎰昌 |
論李諤及其〈請正文體書〉的時代意義 | 陳玉蕾 |
蘇軾〈石蒼舒醉墨堂〉詩中「我書意造本無法」之書學觀析探 | 賴文隆 |
第27期(107.01) | |
語境中建構的道德思維─《世說新語‧德行》抉微 | 李玲珠 |
服食與食治:論蘇軾藥食養生的文化意涵 | 蓋琦紓 |
論宋代「鬥茶」茶俗以宋代茶書為主的探討 | 陳金英 |
雅俗兼容――歷代詩詠伍子胥的形象主題與特色 | 康凱淋 |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文獻考述──以「卜筮類」、「丹道類」為探討對象 | 陳詠琳 |
第26期(106.07) | |
長沙東牌樓東漢熹平元年覃超人形木牘再探 | 黃人二 |
小說化的歷史事件芻議──以《儒林外史》三則嘉靖年間故事為本 | 陳大道 |
個人作家全集出版意義探析──以《劉吶鷗全集》為例 | 汪淑珍 |
人生/人身難得──次仁羅布小說的時空意識與身體意象 | 陳伯軒 |
第25期(106.01) | |
【特刊】程發軔《春秋要領》發微──以屬辭比事之《春秋》教為例 | 張高評 |
劉正浩先生《左傳》之師承與論著 | 黃翠芬 |
財神寶卷中的民間故事研究 | 李淑如 |
明清譜體詞選序跋析論 | 許淑惠 |
第24期(105.07) | |
評析阿來《塵埃落定》中現代性的弔詭 | 唐毓麗 |
論《丁莊夢》及《白雪烏鴉》中的貧病書寫 | 蔣興立 |
殘疾人的盲然/茫然?──論史鐵生〈命若琴弦〉、畢飛宇《推拿》的盲人抒寫 | 洪士惠 |
中古遇攝字在閩西方言的幾項音韻演變 | 何純惠 |
第23期(105.01) | |
【特刊】論《老子》「二生三」的螺旋互動──以「○一二多 」、「DNA」雙螺旋系統作對應、統合觀察 | 陳滿銘 |
晚明六種合刊本傳奇小說集編輯出版現象析論 | 林雅玲 |
李昂「鹿城故事」──〈西蓮〉的原著與創生 | 蔡蕙如 |
從失戀心理重詮漢樂府〈有所思〉 | 姜龍翔 |
「高尚其事」的張良──論留侯《周易》形象之歷代生成及時代意 | 劉秀蘭 |
論飯含、明器的虛實義外義──以《禮記‧檀弓》為討論中心 | 陳冠蓉 |
第22期(104.07) | |
【特刊】《藍星詩頁》調查、整理與分析研究(上) | 曾進豐 |
《周禮》廉政思想與主張探析 | 杜明德 |
論莫言《蛙》的身體政治、歷史敘事與贖罪意識 | 唐毓麗 |
明代皇族的詩歌教習及其意義 | 連文萍 |
試論明遺吳曰慎之史事易學 | 李皇穎 |
第21期(104.01) | |
章法學「三觀」論 | 陳滿銘 |
記憶與想像──論陳千武、白萩詩的生死沉思 | 曾進豐 |
江永「女書」文字之源始 | 陳立 |
論宋人題跋之文體新變–從歐陽脩至蘇門文人 | 蓋琦紓 |
獨樹一格,自成系統–論陽湖派及其文章學的獨特性 | 蔡美惠 |
士與仕之間:從《鴛鴦鍼》談明末清初士人的困境與救贖 | 王雪卿 |
第20期(103.07) | |
琳琳琅琅,用世媚俗──晚明合刊本傳奇小說集選編策略探析 | 林雅玲 |
元涂溍生《周易經疑》擬題之部析探 | 姜龍翔 |
劉勰《文心雕龍》歸本自然之思想理路 | 王岫林 |
試析成玄英《莊子疏》中「重玄」、「至論」與「體用」的關係 | 姚彥淇 |
薛紹徽的女學觀與婦女自我建構──以〈訓女詩〉十首為中心 | 王雪卿 |
眾星拱月的《程傳》──論《程傳》問世的效應與朱子《易》學以何獨霸及對明清數學的影響 | 劉秀蘭 |
第19期(103.01) | |
【特刊】思維系統與辭章內涵──以文本評析為例作觀察 | 陳滿銘 |
【特刊】《春秋》曲筆直書與《左傳》屬辭比事──以《春秋》書薨、不手弑而書弒為例 | 張高評 |
試論日本漫畫的圖像修辭—以井上雄彥《灌籃高手》為例 | 王松木 |
論內丹大藥的採取與修證──以伍柳丹法為中心的考察 | 孫嘉鴻 |
論《一八九五》的歷史地景—主、客異視閾的衝突 | 李玲珠 |
《左傳》「宗」、「家」、「室」家庭制度考論 | 黃聖松、湯云瑋 |
尋找戰爭中的桃花源 – 論臺灣作家王北山的韓戰書寫 | 蔣興立 |
第18期(102.06) | |
【特刊】研究選題與學術之獨到創新 | 張高評 |
郭象注解《莊子》的方法及其影響 | 簡光明 |
朱子義理研究之方法論芻議──以「晚年宗說」為探討主軸 | 許宗興 |
從遊於一方到安樂其所:明中篇傳奇小說愛情追求敘事試探 | 林雅玲 |
元雜劇上場詩之階段性差異研究 | 陳富容 |
王國維「遊戲說」對席勒的轉換及述評 | 謝光輝 |
第17期(102.01) | |
論章法結構系統──以其陰陽變化作輔助觀察 | 陳滿銘 |
余光中詩作的古典傳承與開創 | 丁旭輝 |
孫奇逢的讀經觀 | 黃文樹 |
失落的體裁──唐代折腰體新探 | 王頌梅 |
論巫永福詩的「鳥獸」意象及其象徵 | 曾進豐 |
蘇轍《老子解》心性思想研究 | 林裕學 |
第16六期(101.06) | |
鄭清文小說中的女性 | 李進益 |
《禮記‧王制》的養老主張及其在今日社會的價值 | 杜明德 |
接受與新創──唐代漁父詩探析 | 蔡玲婉 |
《史記》敘事與《公羊》書法之比較 | 李秋蘭 |
思想與文學的輝映──韓非在文學上的特色與成就 | 管力吾 |
從唐代古文運動看相應的書法觀念 | 資成都 |
第15期(101.01) | |
論才、學、識之邏輯層次──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切入作考察 | 陳滿銘 |
蘇東坡禪意詩特質與《維摩詰經》關係研究 | 林文欽 |
中國哲學「形上」義析論 | 許宗興 |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交通與行旅現象 | 王妙純 |
三○年代都市文學的俗話品味與無產階級文學大眾化之探討 | 蔣興立 |
《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爭議再探 | 姜龍翔 |
知音‧悲情‧超越──〈閑情賦〉的文化意涵試析 | 郭章裕 |
第14期(100.06) | |
清人題詠昭君與琵琶寫怨──王昭君形象之流變與定調 | 張高評 |
試探漢代辭賦隱逸企慕中的用世情結 | 廖國棟 |
典籍中所見和九天玄女相關的道書 | 蕭登福 |
高雄地區「笠」詩社詩人的社會關懷 | 林文欽 |
南去亞洲盡,化外成都會──清末駐新領事的新加坡書寫與想像 | 黃文車 |
明代曲論「雙美說」與清初傳奇之發展 | 張錦瑤 |
《老子想爾注》「人身神授」之身體觀析論 | 陳慧娟 |
盛唐是否可媲美三代?──韓愈及其同時代文人的盛唐觀 | 馮志宏 |
殘山剩水話南朝──南明移民詩中的「南朝想像」(1644-1662) | 吳翊良 |
第13期(99.12) | |
宋詩與創意思維──以求異思維、反常思維為例 | 張高評 |
九天玄女信仰探述 | 蕭登福 |
會通與超勝──從演化模型看高本漢典範之成立發展與挑戰 | 王松木 |
從《岳陽樓》到《城南柳》──元明兩本呂洞賓度柳樹精雜劇之比較 | 陳貞吟 |
城市語境與歷史隱喻──論東方白大河小說《浪淘沙》中的台北書寫 | 余昭玟 |
論孟浩然在五律發展中的地位 | 蔡玲婉 |
迦陵詩詞設色藝術初探 | 劉德玲 |
戰後高雄地區內臺歌仔戲演出風貌 | 林永昌 |
方東樹《漢學商兌》本質的重新考察──已對顧炎武、惠棟、戴震的批判為例 | 黃雅琦 |
析論李通玄對《華嚴經》之基本判釋 | 洪梅珍 |
第12期(99.06) | |
論辭章章法與閱讀教學 | 陳滿銘 |
律師與古建築的美學關係 | 王頌梅 |
明代戲劇術語「情節」概念及其反應之情節觀──兼論術語「關目」 | 劉君 |
日治後半期(1925-1945)高雄地區的戲劇環境與歌仔戲的接受過程 | 林永昌 |
蜉蝣之城──朱天文與施叔青小說中的台北時尚書寫 | 蔣興立 |
衣食住行耀文化,亮麗典雅各斕斑:論簡榮聰詩作中的台灣民間工藝誌 | 古佳峻 |
秋隨心轉──析論《東壁樓集‧古詩》秋之蘊涵 | 戴碧燕 |
第11期(98.12) | |
韓愈對莊子的接受與評論 | 簡光明 |
從視覺空間的觀點研析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表現形式之美 | 陳靜琪 |
論馬致遠戲劇中「神仙道化」的抒情本質 | 張錦瑤 |
遍歷諸境、磨練身心──從屠隆《曇花記》看其宇宙觀 | 林智莉 |
論李渝小說中的庭園書寫 | 蔣興立 |
唐代華嚴學者李通玄之傳略考述 | 洪梅珍 |
千古吟誦──歷代詠寫「三良」詩的主題與特色 | 康凱淋 |
第10期(98.06) | |
《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章析論──主要以錢穆之詮釋切入作引申探討 | 陳滿銘 |
誰的風景?──《漢文台灣日日新報》旅行書寫研究 | 陳室如 |
領略古法生新奇──黃庭堅「字說」書寫的文化新意 | 蓋琦紓 |
生命意識的詩性顯現──六朝玄言詩的精神主題 | 黃偉倫 |
梁啟超清代學術論述的自我修正──《清代學術概論》對《近世之學術》的改作 | 黃雅琦 |
童書業「堯舜禪讓說」補議 | 黃聖松 |
《莊子》生命美學的思想 | 蘇慧萍 |
研究簡媜散文中「圖/文」的並置策略與其指涉意義 | 柯品文 |
糕餅再現‧時尚臺灣:論紅龜粿文化與紙材之整合策略 | 古佳峻 |
論胡淑雯小說〈浮血貓〉中的空間與權力 | 蔣興立 |
第09期(97.12) | |
論辭章分析之專業化 | 陳滿銘 |
文藝美學的學科生成與理論進展 | 譚好哲 |
道典中所見玄天上帝之靈應事蹟及其影響 | 蕭登福 |
《世說新語》處世思想析探 | 蔡忠道 |
戲曲中俗賦之型態述論 | 歐天發 |
讀上博簡(六)札記十則 | 陳立 |
郭象死亡意識與生命覺醒在魏晉玄學裡的深層意涵 | 李玲珠 |
從游文良《畲族語言》論畲語研究的重要議題 | 吳中杰 |
《左傳》魯國交通路線考 | 黃聖松 |
尊孔非孟乎──論蘇轍《論語拾遺》、《孟子解》之深層義蘊 | 吳叔樺 |
芭蕉剪葉紅伴綠,龜模印就吉祥篇:論簡榮聰詩作中的臺灣慶典習俗誌 | 古佳峻 |
第08期(97.06) | |
中文口說能力檢測初探 | 潘麗珠、陳廖安、曾美蕙、游新欣、盧冠燕、許富堯 |
「比徳說」在陶淵明〈飲酒〉組詩的審美深化 | 蘇珊玉 |
論兒童讀經的淵源及從理想層面探討兩種讀經法的功能 | 楊晉龍 |
兒童華語教材之難度定量分析 | 蔡雅薰、趙日彰 |
最後的煉音術士──論周贇《琴律切音》的音學思想與音韻系統 | 王松木 |
黃山谷《李白憶舊遊詩卷》帖動勢之美研究 | 陳靜琪 |
孔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從興學育才看范仲淹對儒學的貢獻 | 曾莉莉 |
虐戀情境:論王小波〈東宮、西宮〉與〈似水柔情〉之「情節」「時空」敘事 | 古佳峻 |
第07期(96.12) | |
論偏離理論與寫作指導 | 陳滿銘 |
東周貨幣初撢(七則) | 陳立 |
東晉玄言詩史觀的再商榷 | 黃偉倫 |
雲嘉南福佬客的語言與文化 | 吳中杰 |
二蘇〈五經論〉作者考 | 吳叔樺 |
現代主義風潮下的伏流:六○年代臺灣詩壇對中國古典傳統的重估與表現 | 解昆樺 |
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再詮釋 | 蔡翔任 |
「五代體」析論──兼論北宋對五代文弊的革新 | 馮志弘 |
論老子「三寶」之哲學內涵與現代價值 | 洪梅珍 |
第06期(96.06) | |
從兩組作品看杜甫的表現策略 | 王頌梅 |
論「副末開場」與「開場詞」 | 廖藤葉 |
陶詩創作個性論 | 黃偉倫 |
劉永澄及其《離騷經纂註》 | 陳煒舜 |
王夫之詩學「以意為主」說闡釋 | 賀幼玲 |
丹霞天然語錄研究 | 鄭色幸 |
自作文──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詮釋方法舉隅 | 柯玫妃 |
讀《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劄記 | 柯佩君 |
來自大海的呼喚──論清初巡臺御史錢琦詩作中的海洋書寫 | 陳思穎 |
論書法對儒學之開展 | 柯耀程 |
盛唐到北宋的尚意書風 | 資成都 |
馬自援及其《等音》考 | 曾若涵 |
王安石<夔說>篇辨析 | 董家興 |
試論黃以周如何以「禮」貫串內外之學──以《經訓比義》引述《禮記》部分為討論中心 | 項世勳 |
第05期(95.12) | |
清‧江昱〈論詞十八首〉 | 王偉勇、鄭琇文 |
康熙年間「臺灣八景詩」首創之作的空間感探討 | 吳毓琪、施懿琳 |
「敬」與「靜」──胡敬齋與陳白沙功夫論的比較 | 李慧琪 |
析論《百喻經》篇數與序分之問題 | 洪梅珍 |
殷商至春秋之際「合文」書寫形式的變化 | 陳 立 |
北窗下的尋夢女──論張秀亞散文的傳承 | 許珮馨 |
通俗小說的戰爭書寫──以家將小說中的「布陣、破陣」為論 | 張清發 |
船山詩學「賓主」說與情景交融之關係 | 賀幼玲 |
儒學與書法連結試探 | 黃志煌 |
《焦氏易林》陰陽觀探析 | 喬家駿 |
仙趣與玄思的交響—論郭璞遊仙詩的「變創」意義及其玄言詩史上的定位問題 | 黃偉倫 |
敦煌寫卷〈黃仕強傳〉入冥故事之源流與蘊義探究 | 鄭柏彰 |
第04期(95.06) | |
《逸周書》之〈皇門〉〈祭公〉〈芮良夫〉〈嘗麥〉四篇經文時代考辨 | 林文華 |
丘濬生平事蹟考辨──「劉文泰誣奏案」之流傳及辨正 | 邱偉雲 |
論杜牧意氣說於興寄及風骨之承繼與轉發 | 高銘淇 |
莊子的在世倫理──孝、忠 | 許明珠 |
從模糊美學看西王母神話演化歷程 | 陳昭昭 |
論湯顯祖《牡丹亭》的詼諧趣味 | 陳貞吟 |
船山詩學「現量」觀與詩境生成之關係探析 | 賀幼玲 |
《焦氏易林》作者辨略 | 喬家駿 |
隱情/忍情──論周夢蝶〈無題〉詩十九首 | 曾進豐 |
試析黃節的詩學理論與實踐 | 劉怡伶 |
大珠慧海禪學思維系譜初探 | 鄭柏彰 |
論姚瑩的「學術經世」 | 謝貴文 |
第03期(94.12) | |
論《左傳》中的「祝、史」 | 劉文強 |
楊世勛《春秋榖粱傳注疏》解經態度析論 | 江右瑜 |
論左傳「君子曰」中的「禮」 | 吳智雄 |
謝榛《四溟詩話》的特色 | 王頌梅 |
《逸周書》之〈世俘〉〈克殷〉〈商誓〉〈度邑〉四篇經文時代考辨 | 林文華 |
劉祁《歸潛志》之詩學析探 | 吳聲佑 |
漢〈十九章之歌〉探究 | 林秀珍 |
王政藍圖:對《周禮》之文獻取向探討 | 高大威 |
試論五四女性小說中的「孕父」形象 | 廖冰凌 |
莊學詮釋之現象與意義 | 錢奕華 |
戰國文字形體結構的聲化現象初撢 | 陳 立 |
論葉憲祖雜劇的南北曲運用 | 陳貞吟 |
第02期(94.06) | |
茅盾《子夜》之主題意識與藝術建構 | 吳叔樺 |
《魏書‧尒朱榮傳》考論 | 林晉士 |
《逸周書》考校四例 | 林文華 |
行藏之道:政教語境中的孔學實踐 | 高大威 |
老莊的自然環保思想 | 許老雍 |
《歷代賦彙》禎祥賦「鳥」類賦作及其價值 | 陳曉薇 |
傳統書論中的筋骨肥瘦概念 | 張忠良 |
我是夢中傳彩筆──李商隱詠物詩之藝術成就 | 曾彩娟 |
《黃帝四經》與《韓非子》理論根基比較 | 楊宗哲 |
南北經學交流與南朝義疏發展之探究 | 戴榮冠 |
傅玄的儒家思想發微 | 謝綉治 |
論《呂氏春秋》的價值 | 羅克洲 |
第01期(93.12) | |
清翟灝《通俗篇》所載民俗詞語探析 | 方麗娜 |
現代詩教學中章法形式深究探研 | 林文欽 |
《逸周書》新考四例 | 林文華 |
論王績在唐詩史上之地位 | 林晉士 |
試論《莊子》審美歷程與精神美 | 林秀香 |
君子見大水必觀焉──試論荀子之水思維 | 陳忠信 |
明清家將小說「陣前招親」情節之運用探析 | 張清發 |
《左傳》敘事的喜劇風格及其技巧 | 康義勇 |
試論管仲與鮑叔牙在齊桓霸業之地位 | 蔡崇名 |
「違眾拔謖」到「揮淚斬謖」之本末源流 | 鄭柏彰 |
從〈逍遙遊〉的「大小之辯」衍論莊子的悖論 | 劉原池 |
清代臺灣循吏姚瑩的治軍思想 | 謝貴文 |
試論譚峭《化書》兼綜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哲學 | 謝綉治 |